上一篇:下一篇:

【学术讲座】“文澜高端论坛系列活动”暨“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思想与道路”青年创新团队讲座成功举办|魏众教授讲座

发布者:黄亚群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10

(通讯员韩启辰)11月6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众教授在文泉楼南203会议室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责任田实践到家庭承包制——基于安徽的考察”和“中国贫富调节的思想传统:社会目标、政治哲学与经济思想”的两场讲座。讲座由经济学院常明明教授主持。

在第一场讲座中,魏众教授分三个阶段系统回顾了新中国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曲折演变历程。第一个阶段:在高级社化与“大跃进”运动背景下,以永嘉包产到户为代表的早期自发探索及其受挫第二个阶段:“三年困难时期”以曾希圣在安徽推行“责任田”为核心的实践及其在政治变动中的终止第三个阶段:“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万里治皖为安徽的改革提供契机,最终推动以凤阳小岗村“大包干”为代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确立。魏教授强调,家庭承包制并非偶然产生的是对人民公社体制弊端的回应,也是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责任田”实践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最终由1982年“一号文件”在政治上予以确认。

在第二场讲座中,魏众教授“大同”与“小康”这两个儒家经典中的社会理想目标出发,探讨了古代中国对理想社会形态的追求。魏教授首先考察了作为哲学思想基础的“民本思想”,深入剖析了“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及“政在养民”等观念如何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石;其次考察了富民与均平思想的演变,重点阐释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均平观,以及“藏富于民”的富民理念;最后批判性反思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源流。魏教授指出,中国传统的贫富调节思想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有对效率的追求(治生之学),也有对公平的执着(均平思想),这一思想传统对我们理解当下的社会分配问题仍具深刻启示。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就“大包干”制度的历史连续性、富国与富民”的平衡等问题,教授进行深入交流

最后,常明明教授作出总结:魏众研究员的两场讲座上先秦“大同”理想,下20世纪末的农村改革,贯通古今,内容翔实逻辑严谨,展现深厚学术功底为我院师生理解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提供了独特历史视角与启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